积极心理学中的“心理韧性”

【企宣易讯】
20240425150652560 _企宣易-1

引言

心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很多学者都对“心理韧性”这类能促进人类自我实现的积极元素有着非常高的关注。发展心理学家发现,许多身处逆境人没有像预期的那样被逆境打倒,反而发展成为弥坚式的突破,变得更为自信,更为幸福。

这引发了研究者们的关注,并且提出了“心理韧性”这一概念,心理韧性一直是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大量关于“心理韧性”的讨论,使得这其被有效运用到学校培训、心理咨询、社区建设甚至是公共卫生等领域中。

本文将主要为大家介绍“心理韧性”的定义、目前的研究进展与近期有关与“心理韧性”的研究结论,让大家更好的了解“心理韧性”。

目录导航:

引言
1、心理韧性的定义
2、近期关于心理学的研究进展
2.1心理韧性对青少年饮食行为会造成影响
2.2心理韧性影响婚姻冲突对心理抑郁的作用机制
2.3心理韧性对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作用机
3、结语
参考文献

20240425150652148 _企宣易-3

01心理韧性的定义

“韧性”在英文中被翻译为“Resilience”,原本是物理学概念指物体受到外力挤压时回弹。引申为面对严重威胁,个体的适应与发展仍然良好的现象。而“心理韧性”或者说“心理弹性”则指个体曾经历或正经历严重压力逆境,但其成长并未受到损伤性影响,心理社会功能良好,甚或实现愈挫弥坚式的发展[1]。

 

对心理韧性的研究始于美国,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而对于这个学术词汇的科学概念界定,至今仍有很大的探讨空间,目前对于心理韧性主要存在三种定义[2]:

(1)结果性定义:人面对艰难困境与威胁,个体的适应与发展仍然。

(2)品质性定义:作为品质它能帮助人们在不利环境中其他能力不会受损。

(3)过程性定义:当事人在遭受重大压力和危险时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

我们也可以把心理韧性看作是一种心动态平衡的状态,人们在遭遇困境的时,内外部出现矛盾,而心理韧性则是不断通过对内部与外部秩序的打破与重建,重新获得新平衡,最终使得人们能够内部自洽外部适应。

它能够保护我们不被逆境所击倒,并且滋生出生命力的枝桠。

20240425150653157 _企宣易-5

02心理韧性的最新研究进展

从纵向研究数据分析来看,对于“心理韧性”的研究处于增长趋势。

并且心理韧性作为积极心理学中,和我们心理中的其他研究议题息息相关,心理韧性影响着我们的主观幸福感、人际关系、家庭功能等方面,是对我们个体发展有益的保护性因素。

所以,研究者们会将心理韧性纳入到各个研究模型中,以论证心理韧性在其中发挥作用。在下文中,笔者将会为大家介绍近期关于“心理韧性”的研究成果。

20240425150654656 _企宣易-7

图片源于知网可视化分析

2.1 心理韧性对青少年–饮食行为造成影响

2.1.1 研究结果科普

近期研究结果表明,我们的饮食行为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状态[3]。

青少年时期作为个体成长的关键阶段,饮食行为以及饮食习惯很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不同的因素带来的影响不同。心理因素如负性情绪、学业压力、容貌焦虑等会能促使不健康饮食行为的发生,导致更多疾病隐患,而心理韧性心理韧性则在健康饮食行为的形成起到保护作用。

研究总体结果表明心理韧性水平愈高,青少年发生不健康饮食行为的风险愈低。在研究中也提到了心理韧性能够调节人们面对的压力和饮食行为之间的影响机制。

心理韧性在压力和饮食行为中起到调节的作用,较大的感知压力与较差的饮食行为相关,心理韧性的增加可以缓冲感知压力与饮食行为的关系。

——《社会心理因素对青少年饮食行为的影响》

2.1.2 研究价值阐述

近年来,心理因素对青少年饮食行为的影响备受学界关注。该研究结果,能够帮助人们更加关注青少年的饮食行为健康,重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一方面,近期研究结论为制定预防或改善青少年不良饮食行为提供相关理论依据,为后续家庭抚养、学校教育、心理疗愈等方面,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另一方面研究结论拓展了心理韧性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看到心理韧性作为保护性因素青少年饮食健康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提高青少年心理韧性水平,继而缓冲其由于各方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20240425150655854 _企宣易-8

2.2 心理韧性影响–婚姻冲突对抑郁的作用机制

2.2.1 研究结果科普

在近期一项关于青少年心理抑郁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父母婚姻冲突对青少年抑郁存在着显著相关性,不仅如此,家庭同胞关系作为多子女家庭中的子系统,会和父母关系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4]。

当父母关系出现严重冲突,很多家长会把情绪的矛头指向自己的子女们,这种负面的感受会外溢和扩展到孩子的同胞关系中,继而导致多子女家庭中的孩子们关系紧张 增加了同胞冲突发生的可能性,这种情况在青少年阶段尤为明显。

而该项研究发现,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心理韧性作为抑制个体产生抑郁的一种保护因素,可以有效减少家庭冲突产生的负面影响.其作为一种缓冲力量,能够帮助多子女家庭中青少年缓解由于父母矛盾引发的同胞关系矛盾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冲击。

心理韧性调节了父母婚姻冲突通过同胞关系影响青少年抑郁中介过程的后半段径。

——《家庭功能发展轨迹类型对初中阶段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

 

20240425150655293 _企宣易-9

图片源于期刊论文

2.2.2 研究价值阐述

该研究进一步论证了心理韧性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价值,心理韧性水平高的青少年,在遇到困境时能主动调用内在资源,拥有更强的自控能力,使得其面对各类关系冲突时能灵活应对,降低抑郁发生的风险。以往研究结果也表明心理韧性水平较高的青少年往往具有融洽的同伴关系,这对于其保持降低的抑郁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研究结论让我们意识到作为父母应该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而不是一味对孩子发泄情绪来伤害孩子,多子女家庭也需要关注同胞间关系的和谐,不能漠视孩子在关系中被伤害的感受。

学校和家庭教育中要意识的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增加针对性的干预及提升方案,帮助青少年在关键成长阶段培养良好心理品质。

20240425150655317 _企宣易-10

2.3 心理韧性对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作用机制

2.3.1 研究结果科普

近期的一项关于在校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对与心理韧性相关的议题进行了调研[5]。

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运动心理疲劳量表(ABQ)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探究了心理弹性、心理疲劳、应对方式三者之间的关系,对研究数据进行了描述性检验和推断性统计进行了中介效应检验和相关分析。

因为“Resilience”会被学者们翻译为“弹性”或者韧性,所以在本研究中的关键变量“心理弹性”是和“心理韧性”同义。

研究结果再一次论证了心理韧性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保护性作用,其能够为面临竞技压力的青少年提供心理缓冲。青少年学生运动员心理韧性对心理疲劳有负向预测作用,即当青少年心理韧性水平越高,其心理疲劳的程度就越小,同时,心理韧性不仅可以直接影响运动带来的心理疲劳,也能够通过不同应对方式作为中介,间接影响心理疲劳。

心理弹性与心理疲劳呈现显著负相关,与应对方式呈现显著正相关;积极应对方式与心理疲劳无显著差异,消极应对方式与心理疲劳呈现显著正相关,应对方式在心理弹性与心理疲劳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弹性对心理疲劳的影响: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20240425150658483 _企宣易-11

图片源于期刊论文

2.3.2 研究价值阐述

从实践意义而言,该项研究为促进青少年学生运动员心理健康提供新的视角,呼吁我们重视在青少年运动员的身心健康的综合性发展,而不是仅关注少年们运动成绩的突破,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更为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提供了帮助。

从理论意义上来看,过去对疲劳显现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完美主义、特质焦虑、社会支持、目标导向和运动动机等潜在因素,而该项研究将心理韧性作为主要变量,看到该变量的变化会影响运动员们的心理疲劳,有利于丰富关于运动心理疲劳相关研究成果,同时拓展心理韧性的研究模型。

20240425150658766 _企宣易-12

03结语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竹石》郑燮

虽然我国关于“心理韧性”研究开展相对较晚,但是,我们古语中却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表达,这也是千百年华夏智慧的体现。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总能看到许多面对艰难困境却没有放弃的优秀人物,面对理想,即便是有种种阻力,也能“咬定青山”破土而出,也能不畏惧狂风骤雨,依旧傲然伫立。其自强不息的生命力带给了我们很多积极的启示,也正是因为人身上存在着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力量,人类的文明才得以延续璀璨,而这种力量就是“韧性”。

本文主要为大家分享了近期三个有关于“心理韧性”的学术研究成果,涉及研究群体主要为青少年,这几个研究成果论证了心理韧性的保护性作用。

青少年阶段正是各项心理品质逐渐成型的关键期,在前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心理韧性不仅仅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各种心理水平,同时,也可以作为中介或者调节变量,间接的缓冲消极因素带来的冲击。这也当下对心理韧性的结果定义、过程定义、品质定义相呼应。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